close

呼,終於完成為期10週的初階父母心課程了~~灑花~~朵爸這10週來的心得總結如下: 

這課程應該是要這年頭當父母的,在面對小孩的情緒/ 行為時,不要只論是非對錯,處理方式也不該是喝斥禁止、過度保護的兩極化,而是該在當下中庸的找出如何解決"眼前"問題,又可以同時提供讓小人發展前額葉的方法、平衡點(一件小孩發生的狀況就會同時帶給大人"問題";例如小孩因肚子餓哭鬧,肚子餓就是小人面對的問題,但哭鬧就成為大人要面對的問題,這時如果給小孩東西吃就可以解決小人的肚子餓,他/ 她不哭鬧就解決了大人的問題)。

在處理狀況的操作面來說,當父母面對小孩的情緒時,就是先從右腦(感性)下手,以同理心的角度讓他/ 她願意"聽"你下面想要說的話(但不代表他/ 她接下來就會順著你的話做),不過這時要搭配對於事件的觀察/ 了解才有效果。你可以說: "你是不是因為...所以..."`,如果小孩沒反應,可以請他/ 她自己表達(如果已經會用語言表達的話)。

當小孩覺得你懂他/ 她,而願意聽你一言時,爸媽就可以順勢針對事件做出理性(左腦)回應。這回應可以依據當時自己/ 小孩的"需要"、"想要"排出優先順序,也可以轉移焦點,讓小孩去想別的事情。處理方式過於情緒化(如打罵),不僅無效,更會讓小孩習慣性的以低路回應狀況,扼殺小孩發展理性思考的機會,同時增加大人未來面臨小孩哭鬧的頻率;過於保護/ 溺愛也一樣。舉例來說: 當小孩哭聲讓你覺得煩,妳大吼: "不要哭" 有效嗎? 不敢出聲也只是被妳的聲音or 表情嚇到,而不是真的"不哭了"。

要提醒大家(當然還有我自己),剛來到這世界短短幾年的小孩,並沒有養成所謂的挫折耐受度(耐心/ 等待/ 被拒絕...),當然社會化程度/ 界限認知...也是零,所以他們現在是需要累積跟人(親人只是其中之一)/ 事/ 物交手的經驗,而家長的工作只是培養他們自身的判斷、認知能力,未來就是他們自己的造化了。練功練的越紮實,未來的判斷/ 認知能力就會越強。

部分家長(包括朵爸我在內)在處理小人狀況時,往往放大問題點,以為"現在不怎樣,以後就會怎樣"。但根據教主指示,現在是現在,以後是以後,小孩人生的路這麼長,會影響他/她的人事物太多,絕對不是爸媽在幾次的教訓/ 檢討後就會"順著"爸媽的人生觀走,何況爸媽的價值觀不一定是小孩該有的價值觀。"管教"目的應該是: 1. 讓小孩學習尊重(社會化), 2. 認知該有的"界線", 3. 學習控制力(挫折耐受), 4. 保護小孩安全。如果能蹲好馬步,基本上小孩未來的人格發展就不會"走鐘"。

舉例來說,小人A興奮的在你身上蹦蹦跳,力道過大讓你不舒服時,與其帶有情緒的大叫: "下來,"不如抱住他,用痛苦的表情跟他說: "我知道你好開心所以蹦蹦跳, 可是你在我身上用跳的會讓我好痛,你可以下來用抱的(或別的方式)讓我知道你好開心,這樣也比較不會跌倒"之類的;如果還是持續跳,那你可以說: "對不起,這樣我真的很不舒服,我要抱妳下來了(預告接下來你要作的事)"。這樣小朋友可以知道尊重/ 界限,同時也知道後果。

家長適度的拒絕(包含"一天最多可以...次,"或是"多久之後可以..."當然也可以說"不可以")是可以訓練小孩的挫折耐受度,小孩可以從中學習忍耐、耐心,又因為小孩現在的狀況大多是還沒練好挫折耐受度才會發生,所以一但練好功了,未來絕對可以大量減少狀況發生。不過爸媽要想想,如果今天有人對你什麼事都說不可以,你會不會反問"那什麼可以"? 所以教主建議,如果小孩提出/ 作出沒有危及生命或是後果會讓爸媽沒有能力承受的想要,其實都可以讓他/她嘗試。

不過在面對小人狀況的同時,其實也是在考驗爸媽的前額葉夠不夠力。當爸媽前額葉不夠力,小人的哭鬧就會啟動為人父母的低路,就會以情緒化的方式對待小孩,而小孩在根本沒有能力理性思考的這個階段,當然也只能用低路回應,而這就會產生惡性循環(該說萬劫不復嗎? XD 但好險,人的發展不會只憑幾個事件就定生死,而是有重來/ 修復的機會,只要爸媽能夠自我察覺到問題嚴重性,然後加以改善)。所以啦,每次面對小孩的狀況就是同時幫自己,也幫小孩練功。

我覺得這門課很難,不僅需要有能力察覺自己為什麼會作出某些做法,說出某些話,然後加以改變不適合的舉止/ 話語,更需要知道心裡到底要小孩做什麼? 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如果這想法是不適合的,該怎麼改變? 再來就是要有很快的應變能力去適當的處理每次的突發狀況。再一次強調,看來就算你費盡唇舌,他們在小小年紀是不會跟你遵守世俗的繁文縟節,所以用不著自以為是的將它套用在小孩身上,等時間到了,經驗累積夠了,他們就會變成凡人了。

最後,心得總結就是: 當爸媽的想用什麼方式/ 語言對小孩都可以,但是有沒有效、有沒有幫助,就要真的用心觀察&修正,不要盲目的往你設定的方向去,別自找麻煩了~~

 

10320529_850912488255779_5864566662674485312_n (1)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幼教 親子關係 兒童情緒
    全站熱搜

    omamada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