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是指我自己讓開啦 :p 文長,慎入)


2014-03-25-16-19-10_deco  


吼~~已經算不清到底有幾次,我被朵拉的任性/ 胡鬧激怒到腦中浮現把她狠狠打成豬頭版的3D畫面,但最後總是以碎唸、飄開收尾,然後當下一次的被激怒時又再度鬼打牆(火)。而阿公/ 阿媽也開始對她的某些行為失去耐性,沒事就在我耳邊唸: “不要太寵,該打的時候就要打,不然以後怎麼辦,你看看誰誰誰的小孩就教的很乖…”這些狀況、這些話真的讓我的耐心與信心低到了一個臨界點。

終於,在承認自己能力不足以”打造”朵爸我and阿公阿媽心目中完美/ 乖巧的朵拉後,用著半信半疑的心態參加了朵拉學校辦的課程。(想來也諷刺,我之前才嘲諷過想上這課的朵媽 >”< 畢竟覺得幹麻要別人告訴我怎麼教小孩? 多看網路文章+坊間書籍+自己的想像+其他人的經驗不是就夠了嗎?)

目前課程已上了40%,除了吸收老師的知識、經驗外,在課堂上與老師/ 其他家長們(ㄜ...不只有辣媽,也是有帥爸滴)的討論、交流都讓逐漸讓我心中的疑團打開: 原來是這樣,原來可以這樣做…。所以啦,如果不嫌棄,之後就讓我粗淺的跟大家分享心得吧~~

目前我的心得是: 在碰到小孩出招時,父母親要先避免把自己的情緒丟給小孩,分清楚小孩的需要/ 想要,看清自己的需要/ 想要,然後同時把所有可能採取的行動分析一下,看看哪些可能會刺激小孩的負向情緒中心(低路/ 杏仁核),哪些是可以引導小孩情緒,培養能思考的前額葉;再輔以你想要的style(有的爸媽想有威嚴,好”教”小孩,有的傾向溫和…)。最後,以剛剛所排列組合出的Matrix/ 優先順序對小孩作出行動。

此外,每個小孩的天生氣質與後天環境都不一樣,爸媽也是,所以不要試著跟誰誰誰一樣教小孩/ 跟小孩相處,也不需要期待妳的小孩跟誰誰誰一樣。也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要讓自己輕鬆帶小孩/ 要讓小孩有所成長的方法,都要"自己"觀察/ 找尋,爸媽之間也不需要用一致的方式招呼小孩,小孩自己會去適應不同的對象。(班上很多用功的爸媽,即使看了一堆教養書,也發現不適用,看來"小孩"這種生物真的真的太複雜了)

我擧案例來表達好了: 像是昨天晚上生病不舒服的朵拉想要用"奶瓶"喝奶,朵媽不給,朵拉就哭鬧。這時我就問朵拉,妳是肚子餓嗎? 她說不是,那喝奶就不是需要,只是想要,而且只想用奶瓶。如果只是想要,那可給可不給,為什麼不給? 朵媽是覺得這麼大了不該用奶瓶,而且之前好不容易才戒掉的,怕她會再度養成壞習慣,另外就是怕蛀牙。朵媽拒絕的原因我自己判斷只有”蛀牙”會傷害朵拉,而”壞習慣”的定義很模糊,畢竟愛吃的朵拉並沒有意願用奶瓶喝奶取代正餐,而”家”本來就是任何人都會想要放鬆/ 耍賴的地方。在朵媽不反對喝奶,只是”想要”她不要用奶瓶下,希望朵拉長大會想要跟我分享一切的我,自然就跟朵拉約定: 可以用奶瓶喝,但是之後要刷牙(而且朵拉也生病,大人在生病時也會想要比平常”多”一點的任性與脾氣,何況是小孩)。

如果我沒理解錯誤,那麼如果碰到狀況常常都是以拒絕/ 嚇阻收場(通常會在我們眼中成為”狀況”的,都是一般會say no的),當下不僅很難解決問題(吵鬧聲就也會持續讓朵媽頭痛),太多刺激低路的行為更會埋下小孩以後碰到狀況時會習慣性的直接先進低路(哭鬧/ 逃避/ 愣住),所以不如給動機,引導情緒,讓他們培養因果思考的機會。同時,也不需要像我以前自以為是的講一番大道理,畢竟他們根本只看眼前的狀況。(也好啦,省了我的口水,也不用被朵媽用白眼示意我囉唆)。<如果有其他想法,歡迎留言交流。>

最後,我要說的是,要能夠瞬間針對狀況作出反應超難的!!!現在當我碰到狀況時,常常會呆在那半分鐘以上,假裝摸東摸西,最後才會開口說: 那要不要….(其實也不確定想透徹了沒,只是我怕冷場太久會尷尬,希望經過訓練/ 時間累積之後能夠熟練一些 >”<)

 

情緒

arrow
arrow

    omamada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